• yh0612cc银河

  • 您好!欢迎光临yh0612cc银河制药有限公司 !
  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    以人为本    专心做好药 People oriented to concentrate on good medicine
    服务热线 0931-8509589
    1600_225px;
    新闻动态
    News
    行业动态
    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行业动态
    低价药频“玩失踪” 莫让低价药成了传说
    日期 :2017-06-02 来源:医药网 作者 :佚名 【打印】
      最近,笔者去买止咳药二陈丸。此药由陈皮、半夏、茯苓 、甘草四味药组成 ,价格不过20元 。结果,跑遍了附近药店 ,得到的答复都是好几年没货了。

      不只是二陈丸,近年来低价药频频“玩失踪”。1元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、2元100片的复方新诺明、3元1盒的牛黄解毒丸 、几元一盒的氟哌酸、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等,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。这些药品价格虽低 ,但疗效确切,“好用不贵” ,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,市场需求量巨大,因此它们的短缺备受关注。

      明明百姓有需求,为啥企业不生产?最近,在广东药品交易中心发布的一张清单上 ,有多达1004个品规的药品断供,导致患者无药可用。药品中了标,企业不是不想供货 ,而是没法生产,因为生产成本与中标价格相差悬殊  。以葡萄糖注射液为例,成本价1.8元,中标价1.2元,这意味着只要生产出来就亏损,企业不供货,只能上“黑名单”。辛辛苦苦中的标,却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

      药品是特殊商品,病人有刚性需求。为了防止低价药品消失,政府该出手时就得出手。去年,国家发改委出台低价药清单 ,允许低价药在合理范围内涨价,一些低价药品重回市场。今年,北京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,原价30多元的速效救心丸 ,经过招标价格涨到39元。虽然一盒涨了9元多 ,却保障了市场供给,让老百姓不再为买救命药犯愁 。尽管政府干预有效果,但不能过度依赖这只“看得见的手” 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必须用好“看不见的手”。

      药品短缺主要是因为定价不合理 ,企业停产是一种本能反应。只要药品成本价高于市场定价,低价药就会难寻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,一旦原料涨价,药品价格也应上浮。例如 ,在各省药品采购过程中,中标价格参考的平均价 、入市价和议价往往是过去4—5年间的数据,但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成本却是逐年上涨。以维生素B1为例,以前1公斤的价格是230元 ,现在超过1800元,有时候甚至到2000元 。再加上新版GMP标准认证 、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影响,企业对车间、产品的升级改造 ,也推动了药品成本上升。然而,对于价格的动态变化 ,政府部门往往很难准确及时地掌握。也就是说,药品一旦以低价中标进入医保支付体系 ,在几年之内,即使成本上涨也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价格,只能断供。短缺的后果是患者四处找药,黑市价格借机狂飙 。例如,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青霉胺价格不到10元 ,被炒到近100元。集中采购的目的是让百姓买到好用不贵的药物 ,但如果无视经济规律,用守株待兔的办法管理药价 ,低价药难保不消失。

      市场瞬息万变,药价不能“定”起来,而要随之“动”起来。只有随行就市,实行药品动态定价,低价药才能重回市场。同时,建立严格的成本监测体系,增强定价过程的公开化,这样既可防范制药企业虚报成本 ,又能保障低价药物的合理成本。医疗机构可参考周边省份价格,与生产企业谈判形成供货价。

      构建科学的药品定价机制,是医改的重大课题。政府部门应告别“救火式”思维,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,保障百姓用药需求,让低价药不再成为“传说”。

    Copyrights ©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yh0612cc银河制药 陇ICP备05004876号
    设计制作
  • XML地图